耳朵清潔-耳垢
外耳道的分泌物,耳垢 (耳屎)。 由角蛋白、死皮細胞、膽固醇、長鏈脂肪酸等混合而成。耳垢又分乾性與濕性 : 以東南亞為例,當中 : 乾性耳垢約佔6成,濕性耳垢約佔4成。
濕性耳垢:質地濕而黏。油脂成分較多。濕性耳垢有些軟而淺褐色,有些硬而黑褐色。密度較高、比較容易有出油.悶癢感。
而當分泌的耳垢過多時,長時間暴露空氣中的耳垢,混有外耳道的塵埃、油脂、死皮細胞等,質地會變硬和顏色轉深,故容易累積造成阻塞現象。
乾性耳垢:質地乾。成分以皮屑和皮脂為主。密度較低、在耳道中脫落、或搖晃時容易被自己聽見,
亦或易生長耳垢體質,耳道被耳屎包覆、影響聽力而察覺。

耳垢阻塞的原因是甚麼 ?
耳垢特別多、濕性耳垢、外耳道崎嶇、陝窄或表皮角皮質細胞生長異常的人士,耳垢排除能力會較差。
耳垢長久堆積會完全堵塞外耳道,導致聽力下降、有耳塞、耳鳴、悶癢的感覺。
耳垢堵塞至耳道深處的時候,偶有暈眩感、不平衡感。
當耳垢完全堵塞耳道時,游泳或洗髮後,水流入耳道,耳垢因吸收水分而膨脹,完全堵塞耳道。甚至有聽不見的現象。
相關文章:
而甚麼情況需要掏耳 ?
1.耳道被耳垢阻塞造成聽力障礙及不適的人士。
2.需要使用助聽器或深耳道式耳塞的人士。
3.悶癢不透氣的隱形耳垢。台灣氣候溫暖而潮濕,耳朵易感受到,看不見耳垢、耳道卻悶癢不舒適、蓋著一層隔離感隱形耳垢人士。
4.喜歡掏耳所帶來的酥麻感,讓人放鬆到酣然入睡舒適感受。

平時如何保養我的耳朵?
1.不建議自己亂挖耳朵。自己動手或棉花棒、耳勺挖耳可能會弄傷外耳道的皮膚,
容易把耳垢內推,堵塞耳道,傷及耳膜及中耳引起耳朵不適及影響聽力。
2.使用不潔的工具挖耳,是外耳炎常見原因。若棉花棒的棉球在耳內脫落,則會造成異物入耳,導致不良影響。
3.游泳或洗髮時,可用耳塞或棉花球防止水流入耳內。要保持耳道乾爽可拿乾淨毛巾,側頭吸出多餘水分。
4.適度放鬆,按摩耳朵穴位。有助於減輕壓力和焦慮,提升睡眠品質與促進身體健康。
5.耳垢只需定期清理,不需要過於頻繁清理。以免破壞耳道自體免疫力。
需注意的是,掏耳體驗可能因個人的耳朵狀况、喜好以及掏耳師傅的技巧和專業程度而感受有所不同。
如果您有任何疑慮或問题,請先諮詢醫師或專業人士的意見。尋找到安全適合的方式,作為自己最舒適的需求與體驗。
相關文章: